我們在上一集介紹到使用AI快速分析、閱讀專利
專利在企業中經常被低估,但它不僅是降低營運風險的工具,更是企業重要的秘密武器。
先前,我們從風險角度強調專利的重要性,強調企業必須監控他人的專利並保護自身創新技術,以符合公司治理的風險管控要求。而這篇內容將從價值面深入探討專利。
專利除了提供自我防禦保護外,更關鍵的是它記錄了企業的技術。透過對專利中技術的挖掘與探勘,企業能夠發現並應用其隱藏的價值,這才是專利保護的真實價值所在。
專利不是成本,是企業的核心資產
也許各位讀者可能會有一個迷思,很多老闆都會很豪氣地說:「我們公司沒專利,不是也活得好好的嗎?」但是您要想,若您的產品炙手可熱,卻沒有專利當保鑣,那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也許隔天競爭對手就推出新品「致敬」您的產品,而且還賣得比您便宜。這樣,您甘心嗎?而這僅是一種可能,還有高機率可能會您產品賣得很好,馬上會有人告訴您:這是我的專利產品,請停止販售,並且支付我損害賠償金。
上述這些案例都與風險管控息息相關,希望各位讀者一定要特別注意。
專利說明書就是企業的技術說明書
您也許會想問,有一個普遍性存在的說法,「申請專利只是形式,沒什麼實質幫助」,那究竟為甚麼要申請專利呢?
在這裡新穎數位想打破這個大眾迷思,要打破這個迷思,我們可以直接計算一筆專利在申請時所大概需要的花費金額。在台灣,申請一筆專利大概需要花費三萬元,若是新型專利可能會在便宜一點;但若要進攻美國市場、申請美國專利,則需要準備大概80萬至100萬。這裡面包含翻譯費、前案檢索費用、給美國事務所的費用等。另外,因為專利申請不會一次就過,還包含跟審查委員來來回回答辯。
如果企業要把珍貴的創新技術送去申請專利保護,通常都會找專業的事務所幫忙寫「專利說明書」。但這個過程十分複雜,不僅事務所要與研發人員進行多次的深度訪談、研發人員還要準備許多技術資料、事務所工程師還須不停追問技術細節,以確保專利保護滴水不漏。這整個過程都需要內部人員的大量投入才可以完成。
那您可能又會產生疑惑,如果程序都這麼複雜了,我的技術保護一定要做到最好。那究竟要怎麼做,才能讓技術保護達到「銅牆鐵壁」的等級呢?這當然是要詳細的將我們研發技術創新點、特徵點等等盡量揭露給事務所知道,讓事務所的工程師可以充分了解,才能幫我們寫出具有保護性的專利內容,而且也不會被審查委員駁掉。
看到這裡,您可能又會想,那這些都是我的專利要保護的範圍,這樣鉅細靡遺的說出來,會不會把不能說的秘密一起爆光?
其實在專利申請的規則裡,適當的技術揭露可以「一石二鳥」的,因為只要寫在技術說明書中,後續可以透過優先權改良申請。當然,這也跟公司的專利布局策略有關,不過無論如何,基本上依照專利法第26的規定,就要把技術寫得清清楚楚,讓該領域的專家看了能夠「依樣畫葫蘆」重複實施。(註:專利法第26條: 說明書應明確且充分揭露,使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能瞭解其內容,並可據以實現)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事務所為我們打造的專利內容,其實就是企業最珍貴的創新技術「說明書」,而且還必須寫得簡明、詳實,才能確實保護企業的技術特徵。
您可能又有疑惑,為甚麼專利一定要簡明、清晰、充分的揭露呢?如果像文言文、或者用字攏長不行嗎?那我想請您想想看,如果專利說明書寫得像「文言文」一樣艱澀難懂,或是長到像論文一樣讓人看了就想睡覺,審查委員又不是您肚子裡的蛔蟲,怎麼可能猜得出您在想什麼?如果寫得不夠清楚完整,審查委員當然就以「核駁」結束。而且若連審查委員都看得霧煞煞,完全不知道這技術是不是真的可以實施,其他具備相關技術知識的人,也無法依照申請書中的內容,實際製作或運用發明,就不具備可實施性。
專利資料庫=合法駭客的技術情報
到這裡想問您一個問題,您知道一間公司中哪個部門最「燒錢」也是最「值錢」的嗎?
答案是研發單位,因為研發然元的經費都是「億」或「千萬」單位在投資。那問題來了,如果您想要了解競爭公司的專利技術,把對方研究團隊挖角過來不僅需要花費高昂的成本,重要研發人員可能也會因旋轉門條款,需等兩年後才能聘用,屆時專利技術也過時了。
在這種情況下,能從企業的專利資料庫裡「挖寶」,就變成企業的「重要工作任務」之一。企業在挖腳其他專業人員,通常都是需要他腦袋裡的知識。而專利文件,就是合法『駭進』這些頂尖大腦的後門。據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 WIPO 的研究報告,企業若能善用專利資料庫,就可以讓研發時程縮短60%;研發經費省下40%,既省時又省錢。
讀到這裡,您可能又會想,專利資料庫這麼龐大,到底要怎麼應用?
專利資料庫確實非常龐大,目前全球的專利資料量已經超過1.7億筆,這是一個令人聽了頭皮發麻的數字。所以要想快速搜尋到有用的專利,關鍵就在於要「選對工具」,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全球的專利檢索分析工具很多,但如果是「企業要用來布局分析」的話,推薦使用商業資料庫。因為負責專利檢索分析的人,絕對不會是隨便找個工讀生或一般員工就能搞定的,一定會派任公司最具價值性的專利工程師或是研發人員來操刀。既然是這麼有價值的人才在做事,當然要給他們最好的工具,才能增進工作效率跟效益。
借力IPTECH平台,專利情報一手掌握
在這裡,也要跟您推薦新穎公司的秘密武器-IPTECH平台,還有即將登場iGuider。新穎公司在台灣已經深耕25年,這25年來我們致力於將IPTECH資料庫在地化,配合國內產業特色與需求,進行相關的客製化處理,達到因地制宜的效果。而如今,IPTECH已將國內約1800家上市櫃公司,及國內主要學研機構進行名稱統一化處理,讓使用者的檢索與分析更加精準。
您可能會提問,進行名稱化統一有那麼重要嗎?對國內產、學、研名稱的統一,勢在必行。否則檢索一個「台積電」或是「台達電」可能就要先調查台積電、台達電的所有專利申請名稱,10家公司要檢索就要調查10次。不僅耗時還會浪費大量人力資源,高階人力不該浪費在這種基礎作業上。 IPTECH配合國內產業需求,將上市櫃公司及學研機構進行名稱統一化,就是為了提升使用者的檢索效率與品質。
另外,新穎公司即將推出的iGuider更進一步,解構國內重要的產業技術發展趨勢。第一階段,先鎖定桃園的五大重點產業,進行產業別的專利分析。透過這個功能,您可以直接選擇要分析的產業領域,包括有科技體驗、智慧製造、再生能源、電動車以及航太等產業技術。使用者本就不需要去下檢索關鍵字,只需要確認要分析或調查的產業技術就可以知道各廠商的專利佈局現況。
這不僅是操作簡便,也可以先提供給使用者基本的專利分析架構,讓其更有方向去挖掘它的深層技術或權利範圍,找到研發新思維。所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其實您也可以『站在對手的專利上』,看得更高、更遠,順便想想怎麼繞過他,甚至是超越他。利用他人的技術結晶,回饋到企業內部再研發;或者進行技術市場的風險評估。
除此之外,研發開案前一定要全面性的進行專利風險評估,才有機會實施相對應的智財風險採行措施,像是tips8.1.1所建議的,無論是:廠商自行開發、迴避設計、授權、或是舉發、甚至是放棄等等,都必須先進行專利的檢索與分析。並且不只是研發開案前要做全面性的專利風險評估,在整個研發生命週期——也就是研發前、中、後各階段,都必須持續監控專利的產出狀況。因為專利資料是定期更新的,所以企業內部也必須針對重點監控的競爭公司與目標市場,進行定期且持續性的監控。即使產品上市之後,企業仍然需要持續監控相關專利產出與運用狀況,因為對手也很努力,新的專利可能明天就冒出來。
不僅是企業害怕被養大了,可能有被告風險,投資人更該害怕。看到媒體報導或是理財老師的指點,甚麼類股不錯,就跟風買進,結果企業有侵權危機,投資人也連帶損失慘重。但別擔心,新穎數位的Guider已經將各上市櫃公司的股價、營收與專利全部收集在一起,做成關鍵指標。包括有紅榜:營收強、專利強;綠榜:營收強、專利弱;灰榜:營收弱、專利強;還有黑榜:公布零專利的廠商,讓大家可以睜大眼睛看看各股的專利CP值高不高。
歡迎各位讀者若在身邊朋友推薦投資某個類股時,可以透過我們的平台查看該類股所有公司的專利保護能量是否充足,作為您投資決策的重要參考
總結:
今天與您說明專利不只是防禦工具,更是技術與創新智慧的公開說明書。同時,專利文件具備高度揭露性與可實施性,是企業研發成果的具體展現。善用專利資料庫,不僅能挖掘對手技術脈絡,也能反饋自家研發的創新,提升效率與競爭力。
市場上已有像是 IPTech 與 iGuider 等廣受好評的商用專利資料庫平台,不僅功能強大,操作也相當直覺,能夠大幅簡化專利挖掘的流程、提升分析效率。無論是企業在進行技術研發與佈局,或是投資人進行技術股票選股投資,這些平台都是極具價值的專業平台,能為您的決策 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
簡而言之,專利就是企業的技術寶藏,挖得越深,價值越高!IPTECH 與 iGuider 絕對值得您參考使用平台。
下集主要將探討:專利黃金術-解鎖無形資產密碼
若是有其他想知道的題目或疑問,也歡迎在底下發問。